建設美麗中國是時候需要一場革命了!
發布時間:2016/08/25 點擊量:
以水為核心的生態問題綜合癥緣起何處?
探其原因,水和生態問題綜合癥與解決之道的單一性是導致我國系統性水及生態危機的根本所在。體現為小決策與水為核心的生態系統分割,即部門分割、地區分割、功能分割的水管理體制;解決之道是片面、單一的構建灰色基礎設施,以灰色手段解決生態系統的有機關系。
出路何在?格局在哪?
——需要一場生態的、大腳的革命
解決生態問題綜合癥需要提供綜合生態系統服務,跨尺度建立一套綠色的生態基礎設施,倡導海綿系統、生物多樣性保護、生命承載、旱澇調節及休閑游憩等。
所謂跨尺度,即從宏觀、微觀(國土、區域)層面來講,需要這樣一個綠色海綿系統,以水定格局、以水定城。
從國土層面來講,基于生態基礎設施的中國城市分布格局應遵循淺山區戰略。從區域層面來講,要通過管理控制格局內土地利用,維護并強化區域水系格局的連續性和完整性;并整合其他過程的生態格局,建立綜合生態基礎設施。
以上百個湖泊為依托,結合綠地系統當中綠色的步行和自行車系統,形成沒有雨水管的城市。通過坡面雨水經過一級級廊道過濾后排入湖中,就地消納。
綠色生態基礎設施如何構建?
1、源頭滲蓄:綠色海綿技術
用10%的城市用地,來消納城市雨澇,實現城市對水的彈性管理,并形成地下水補充、濕地恢復與保護等多種生態系統服務。
案例:哈爾濱群力濕地公園
通過過濾,凈化,沉淀,補充地下水,滋養城市地下水系統。
2、過程慢流:消能減速技術
現在所有的水利工程的目標,把水流快起來,河道硬化,相反,海綿系統要慢下來。
案例:六盤水海綿系統與水環境綜合治理
在60平米范圍之內,恢復主要河道、支流,形成海綿體,把多余的雨水滯留下來形成一個系統。利用陂塘和梯田,雨水經過層層過濾凈化,滋養了生物,凈化了水質,改善了人居環境。
3、末端彈性適應:以洪水為友的生態防洪技術
治水同治交通一樣的概念,要讓其變得有彈性和韌性,要與洪水為友。
案例1:浙江永寧江
分析洪水可淹沒的范圍,進行有限制的防洪,據此去掉多余的水利工程,恢復成有彈性的生態工程;將硬化渠道變成軟性的防洪堤。
4、最小干預
修建一條可耐洪水的步道,對其他不做任何改動。
案例:秦皇島某河道
(注:圖中紅色為修建的步道)
5、水質凈化:加強型人工濕地
建立高效、復合功能的濕地凈化系統,將嚴重污染水體或中水水質提升為地表水標準III 類。
案例:上海后灘公園
將斷掉的生態過程,利用綠色生態基礎設施修復,把營養再次利用起來。3Ha濕地,凈化2400方水,可供5000人使用。將水凈化過程變成生產和恢復棲息地、以及為市民提供休憩和審美教育的過程。
6、巧用資源:生態系統仿生修復技術
收集雨水成為海綿,修復土廊,提高生物多樣性。
案例:天津橋園
通過雨水進行土壤pH值的調節;并持續改善城市環境,建造和維護費用不足常規公園1/3。
7、回歸生產:讓雨水不再是負擔
收集雨水,灌溉水廊,用于生產,將海綿系統與生產相結合。
以上提及的七種技術均可整合在一起運用于一個項目當中。目前,全國所做工程有近1300個,涉及200多座城市。
典型案例:遷安三里河 11公里城市河流綜合治理
結語:
以上所述種種,歸根結底解決以水為核心的生態問題綜合癥,需要一場生態的革命、大腳的革命,提高自然生態系統的服務。對水為核心的綜合癥,必須要有綜合的、系統的解決途徑,思想上革命、方法上創新、專業上整合、體制上打破邊界。通過建立水生態基礎設施,建立國土海綿,走向水生態文明。